Search

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,要開心的接受孩子對你的付出

當孩子要幫忙時,你是欣喜的接受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,要開心的接受孩子對你的付出

當孩子要幫忙時,你是欣喜的接受?還是擔憂的馬上拒絕?覺得孩子還太小,不需要幫忙,或是他還做不到?做不好?

那天,幼子還在寫功課,長子回到家,進到書房說:「媽媽,星期一要交圖畫,今天要先去買圖畫紙。」我說:「媽媽身體不太舒服,你可以自己去買嗎﹖」他說:「可以啊!那我等弟弟寫完功課跟他一起去,順便買直笛。」孩子們懂得體諒,也懂得相互支援,不但讓心溫暖也讓人覺得很欣慰。

以前對他們愛的付出,現在得到了愛的回饋,讓人有能力與勇氣,去面對日後更多的挑戰。親子關係要經營順暢,一定要經由雙向的交流,不是父母單一的付出愛和關懷就夠,也要接受著孩子對父母付出的關懷和愛。我們不要總是覺得孩子還小,就一直幫他做事情,想解法,這樣不但不是愛孩子,還是妨礙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。要帶領孩子多思考與付出,當孩子透過腦中的構思和想法,再到付出行為和動作,這樣孩子才能有全面的成長,這個經驗,才真的屬於孩子。

各自做事一會,我問:「哥哥,今天在學校有甚麼特別的事嗎﹖媽媽最近寫文章,思緒老是不能連貫,只能寫小品文,寫不好長篇,有沒有有趣或特別的事可以分享。」哥哥說:「今天就只有測驗一百公尺,覺得很累,沒有甚麼特別的事耶!」沒想到,這時在書桌上認真寫作業的弟弟卻開口說:「喔!媽媽,您終於彈盡援絕了!」弟弟這句話一出口,逗得我們三個人都哈哈大笑。

彈盡援絕。用在此時此刻既貼切又適當。

家人們都知道我喜歡寫,有時候我也會把寫的文章念給他們聽,他們心情好的時候還算捧場,沒心思聽時,比對牛彈琴還讓人神傷。

平常,我們常常聊天,當談論的話題或生活經驗變成文章而刊登後,領到稿費時,我也會分一些給孩子,謝謝他們讓我們的生活與心靈成長,得到了妥適的紀錄。有一天的午後,我正在念剛寫好的文章給先生聽,他聽了一些後,突然問我:「妳甚麼時候會江郎才盡﹖」我沒好氣地回他:「我不是郎,永遠不會才盡,因為,我是落入凡間的仙女。」

一個女人,勢單力薄的要周旋在三個男人之間生活,有時候很快樂,因為當男人聽話時很好形塑;有時候很痛苦,因為男人永遠不知道女人心中想的是甚麼。他們只覺得女人情緒化,愛耍任性,愛發脾氣,有時哭哭鬧鬧像個孩子,但是,永遠長不大的好像都是男人耶!

男人喜歡讓女人生氣,事後再費盡唇舌,千方百計的逗妳開心,這真讓我不明白,一開始就不要惹人生氣,不就沒有後面那麼多的麻煩事嗎﹖但男人好像就是聽不懂!還是喜歡惹女人生氣,再來逗她開心,他們自以為這是情趣。

兩個兒子快樂的出門去買東西,留下我獨自靜思,想著以前讀書時讀到翁森<四時讀書樂>中的文句「好鳥枝頭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」,讓我們從生活中去體會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喜悅與樂趣,只要用些心思去觀察與感受,大自然處處有美景,信手拈來就可為文。其實,這對應在跟孩子的生活上,就成了父母子女好盟友,應對進退皆教養,孩子們跟父母是最好的盟友,一起體會生活,一起學習與成長。

起初,父母因為真情相愛而結盟成家,貢獻了彼此的基因,造就了孩子的生命。孩子的翩然誕生,讓這個愛的結盟更穩固與牢靠,從此有了剪不斷的DNA做維繫。讓愛從愛情開始,衍生出了親情與友情,一個家,就涵蓋了世間所有的情感,這不是既奇妙又美妙嗎﹖

生活並不容易,有時甚至很苦。這些情感上的拉扯與苦楚,我都原原本本的跟孩子們分享,因為他們的媽媽,不是只用做媽媽就好,我還得扮演媳婦、妻子、女兒、姊妹等不同的角色。每天在各種不同的角色之中轉換與周旋,常常還得安撫自己的靈魂,如果所有的問題都匯集而來,那只會崩潰了一個正常的人。所以孩子們鬧情緒與發脾氣,都要適可而止。也許他們的青春期還沒有結束時,媽媽就要進入更年期了,因此,大家都必須相互體諒。

其實,我們都太寵愛與低估孩子了,多給他們一些責任與壓力,企盼與期許,他們既會觀察狀況也會分辨事理。讓他們全面接受生活中的各種狀況與挑戰,他們可以成長得更好的,千萬不要只養在溫室裡,苦了自己,也沒有幫助到孩子。要多接受孩子的付出與幫忙,讓他們多用腦思考與多出手幫忙。

教養,就是在生活中,跟孩子建立緊密而親密的關係,互相支持與愛護;互相體諒與包容;互相學習與改錯。孩子一開始很小,但他慢慢的成長與學習,就會有自己的能力與想法,多接受他的意見與幫忙,這對親子來說,都是正向的循環。

現在放暑假在家,要多訓練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,多請求孩子幫忙家務,讓他們的學習跟生活面貼合,才是長效的教養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生命從愛中來也在愛中成長 交流從傾聽開始也從傾聽互動 透過解讀與同理拉近彼此的心
View all posts